王斯妮:BTC中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问题

  王斯妮:BTC中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问题

  前言:投资是长久之计,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不可操之过急。就算你现在亏损了,那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选择正确,失去的都会再回来。把握做单时机,掌握行情动向,方可百战百胜。投资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对风险认知的加深是一个投资人不断成熟的标志。而当一个投资人对风险有了正确的认知,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执行,很好的去规避风险,就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人。

  比特币从2008年诞生以来,多数时候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储值功能。大部分比特币的持有者都坚信,比特币设计巧妙,并且总量固定,数量稀有,所以价值会攀升,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所以,比较主流的观点,都认为持有比特币是一种价值信仰。

  尤其是比特币这十年之间,最疯狂的时候,从1美分最高涨到接近2万美元,价值一路狂飙。虽然现在降到了4000美元左右,那也比最初翻了很多倍。再加上已经沦为笑柄的2010年披萨事件,比特币用来做日常交易似乎是“杀鸡用牛刀”的浪费典范了。

  除了持有者的心理价值预估,比特币本身难以挖掘,挖矿成本高,高昂的交易费用和较低的处理速度,也从技术层面让比特币很难用于日常支付。比特币大约10分钟,打包记账一次,每个区块是1M,那么比特币10分钟内上限笔数就是约4000笔,那么也就意味着每秒7笔的交易量。这个速度,在交易频率小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运行速度。

  然而,自从2013年,比特币价格节节攀升,用户体量膨胀之后,比特币的交易费用已经达到几十美金,并且整个网络中还有几十万笔交易处于待确认状态。这样的交易速度和交易成本用于交易支付,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

  可是,只能用于收藏的比特币,显然又是违背中本聪创造比特币初衷的。比特币的白皮书里,明确的提到,比特币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体系,是一种电子支付系统。而现在,除了持币收藏,比特币的支付场景目前更多的出现在灰色黑色的暗网地带。

  而比特币本身的构想,是要建立共识机制,改变整体社会的支付环境的。那么,很显然,如果只是用于收藏,那注定比特币只能是一小群人的狂欢,一群技术宅的自娱自乐,要到达中本聪理想中的世界,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还想让比特币和区块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就必须不断强化比特币的支付功能,扩展比特币的应用场景。

  解决的关键,在于比特币的扩容问题。

  解决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方可以被称为“扩张派”,另一方可以称之为“减压派”。

  “扩张派”希望扩大区块大小,通过区块体积的增加来扩充容量。从一个区块1M到2M,再到8M,甚至到32M,在比特币链上进行容量扩展。这种方式直接提高了比特币网络的吞吐量。这就好比道路修的越来越宽,自然也就不容易发生堵塞。

  然而,这种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随着区块体积的不断扩张,要求的算力就会越来越高,普通的计算机和矿机都会逐渐难以支撑运行压力,那么整个比特币的算力就将高度集中于矿工。这样一来,矿工就很有可能依靠手中的算力来集中权力,这就不符合区块链去中心的核心思想。要知道,比特币的初衷是要依靠全节点共同维护的最小化用户间信任,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权力最大可能的去中心化,从而达到最安全的交易模式。而扩大区块体积的做法是和比特币的核心思想相矛盾的。

  因此,这种扩大区块大小的“扩张派”,一直没有在比特币社区得到广泛认可,也始终没有形成全面共识机制。新的扩容共识发布之后,意见有分歧的双方都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这也就导致了比特币出现了多次硬分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BCH(比特币现金),这便是比特币扩大到8M大区块的硬分叉产物。

  而在比特币和区块链最虔诚的信仰者眼里,BCH更像是矿工的“私生子”,是矿工们追求更大私利的产物。这群信仰者对于解决比特币扩容问题,提出了更符合比特币原教旨的方案,那便是“闪电网络”。

  如果说“扩张派”是在原有的公路上,依靠拓展宽度解决;那“减压派”提出的闪电网络就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建高架,修立交来解决拥堵问题。

  闪电网络在不对比特币主链本身进行修改的情况下,利用比特币的智能合约,实现比特币链下的安全交易。闪电网络属于比特币的附加网络层,只要有交易需要,交易双方可以在这个附加层上,随时建立通道,用完即走。由于这样的交易方式不需要每笔都在链上记账,而只需要在最终交易完成之后再到链上进行广播,因此可以省下很多的交易费用,甚至没有费用。而且系统将自动为交易双方找到最短的交易路径。交易双方的交易通道由点成线,由线及网,就像天空中的闪电一样,快速出现,快速消失,闪电网络,由此得名。

  当然,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快,省钱,不需要第三方介入,为比特币主链减压等等,闪电网络的缺点也很清晰:它不够安全。起码不如在比特币主链上交易安全。因此,闪电网络更适合的应用场景是小额交易。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x。从小额支付着手,逐渐建立起比特币用于支付的信用体系,一步步扩展比特币的应用场景,滴水成河,聚沙成塔,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闪电火炬”,也就在此时,恰如其分的出现了。2019年1月开始,比特币闪电火炬接力活动开始风靡区块链。闪电火炬通过闪电网络进行比特币支付接力。每个新的火炬手在会收到上一个火炬手的收到的比特币,自己再添加1万聪(比特币的单位、大约0.34美元),传递给下一位。无论谁拥有火炬都需要选择一个人传递,作为接棒的火炬手需要继续选择一人传递下去。目前,闪电接力还在继续。截至目前,闪电火炬已接力近200次,历经几十个国家,总额达到3个多比特币,区块链界的大拿人物也陆续参与其中。

  这场行为艺术,将闪电网络推向了一个高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比特币信任,克制,利他的精神内核。而这次闪电接力中,比特币闪电网络的易用性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比特币用于日常支付的可能性。这次闪电接力,交易金额不大,风险系数也较低,整个支付速度也与传统中心化支付平台速度相差无几。

  娱乐圈里,有个词叫做“出圈”,指的是某个偶像的走红热度在自己固定粉丝圈中传播之后,终于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晓。这次的闪电火炬接力,也可以看做是比特币,这个区块链界的“头号明星”“出圈”的契机。也是时候让更多“圈外人”和比特币亲密接触了。比特币巧妙的设计构思,以及其中蕴含的先进的经济政治理念,难道就不值得它像人民币,美元一样,人见人爱么?比特币,在支付体统中,应该要有姓名了!

  就在前几天,星巴克宣布和bakkt合作,允许顾客用比特币进行支付,美国零售巨头Kroge旗下的Smith连锁店也声称正在考虑使用比特币闪电网络。也许,比特币的“支付时代”序幕正在拉开。

  比特币储值和支付功能如何更好的分层?比特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如何平衡?等等问题都将是比特币要面临一系列“鱼”和“熊掌”的问题,“出圈”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毕竟操之过急,就很可能是一场德不配位的悲剧。那就让我们期待,比特币早日拥有“德”与“位”相配的那一天吧。

  以上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资源。更多数字货币交易技巧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区块链据库”,另实时行情分析可私威信acrs28447获得!

  最后笔者温馨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投资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投资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
blockchainTrend Analysis

Wyłączenie odpowiedzialności